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建设

征文比赛优秀作品展播(一)

发布时间:2025-07-25 13:29:26

编者按

为庆祝建党104周年和建队55周年,大队与核建集团联袂发起“强‘核’新使命 聚‘核’新力量 亮‘核’新作为”主题征文活动。活动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共收到投稿作品81篇。这些作品,是核地质人砥砺前行的足迹镌刻,更是对“三光荣四特别”精神的深情礼赞。为充分展现核地质人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和奋发有为、不等不靠的精神风貌,即日起,大队网站文化建设专栏将陆续展播征文大赛优秀作品。本次集结展示,既是对创作者们的肯定,更是以此为火种,激励更多人在我队核地质事业的征程上,续写使命荣光,汇聚磅礴力量,彰显时代作为。


一等奖作品:《军旅的摇篮 砥砺的传承——献给建队五十五周年》

离退休党支部  胥传辉

老同学们在群里讨论起解放台湾问题,我也谈了观点:若是祖国需要,随时听从召唤。有位同学有些笑话,使我感到诧异,位卑未敢忘国忧,古稀难泯报国心,一个老兵的胸怀,不应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淡薄。无独有偶,上个月去看望两位解放前后参军的老夫妇,说起愿望时,坦然表白,不求长寿,只想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回归祖国的那一天!这就是老兵的情愫,与普通人所不同的是血液中始终流淌着的是军人天职和愿望。

一日为兵,终身是战士。有幸作为二七二建队第一批入伍的战士,参与和见证了部队建设和发展的全历程,有些回忆是刻骨铭心的亲历,那些血火场景仍像昨天一一浮现在眼前……

一、沸腾的矿区工地

说来奇怪,一旦穿上了军装,年青的我们立即就焕发出一股超人的力量。刚在新兵连集训十二天,就接到上级命令,停止集训,编入连队,用一个月时间将南京幕府山五八年后封闭的坑道口约五万方土石渣清运出去,恢复掘进采矿。显然是出于当年战备对铀矿急需的战略考量。我们立即打起背包,当天就住进了临时用竹席围挡和油毛毡盖顶的简易营房,次日就投入了坑道口清运的战斗。

五万方泥石,现在用一台挖机几天功夫就能清运完毕,可那时,我们除了一双手,就只有一堆三齿爬、土箕和小板车。全连三个排二十四小时连轴转,日夜不停地扒、装、运,那是一场拼命的战斗。军人的耻辱莫过于不能完成任务,扒一土箕土石只用四、五秒钟,装满一板车不到两分钟,推车弃渣到200米外全程都是跑步。大冬天下着雪,汗水仍从棉衣线缝中渗出来,形成一条条白霜。大年初一,万家团圆喜庆时,而我们却是无怨无悔地在山沟里拼搏着。施工间隙,只要不吭声,坐着站着都可以随时入睡。我们的绝招就是集体呼喊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大家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辱使命,早出铀矿。加上班与班之间赛歌,早就将全身的疲劳驱逐出去了,几分钟后大家又生龙活虎般地投入了战斗。最终以提前一天的结果,并在坑道的掌子面上用人工凿出了一排爆破孔,完美地接受了上级的验收。

其实我们矿山连每天都在突击,在完成当班当日的施工任务同时,培养着战时的雄风,露天采矿,三面环山,一面是长江口,冬天江上北风呼呼直灌,这一点不怕,因为我们在激烈地施工运动,丝毫没有寒冷的感觉。难熬的是夏天,山窝窝里密不透风,温度达到50℃以上,全排上去四十分钟,撤退到工具棚休息十分钟。人工凿爆破孔,一人扶钢针,三人抡十四磅大锤猛砸,一轮下来,每人两、三百锤是寻常事。人工装车,8-11分钟装满一辆八吨矿山车(我们都叫它“大青蛙”),大家争着创记录,看谁能创新记录,用的时间更短。有一次许世友司令员到施工现场视察,我们推着重载板车从他侧面飞跑,擦着了他的军裤,他没有丝毫生气,而是笑着说:“冒失鬼,当不了驾驶员”,爆破现场常常是有惊无险,用导火索人工逐孔点火,每人分二十个左右炮孔,有时后面的导火索还未点燃,前面的炮孔已经起爆了……酷暑下,我们的工作服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有时找个避人的地方脱下来拧干了再穿上身。记得有一次我连续喝了六碗绿豆汤仍不解渴。不悔,钢铁需要的就是这样反复的锤炼。

诚然,除了我参与的矿山连外,其他连队也是在同一目标指引下拼搏奋斗。水冶连用酸泡法提炼铀成品,冒着最大的风险和伤害,日夜工作。每当我们早餐吃饭时,看到一队水冶连的男、女兵迈着整齐的步伐下班经过我连驻地时,我们都会投去钦佩的目光,年青的女战士也和我们一样,在为加强我们的国防力量,战斗在第一线。

几年后我在钻探连当技术员了,干部战士们在人烟稀少的山地里,不怕苦、不怕累、不畏死的精神,深深地烙在我的脑海里。二十多米高的塔人工搭建时,中间架一块30厘米的木板,战士们扛着近百斤重的钢构件在上面行走如履平地。冬天冰柱两尺长,夏天酷暑暴晒,夜晚蚊虫叮咬,日夜扶着操纵杆和钻杆,搬迁、打吊锤家常便饭。没有一人叫苦和落后的。有一次在浙江山区,1.7吨重的钻机未拆卸,用16个人抬着沿山坡道向山顶运送,我选了一个关键位置抬杠,感到有千斤压力在肩上,靠着在地上爬行一鼓作气将钻机稳定移动到位,就是感到又从生死线上走了一趟。我们曾与战士们一起用了连续两夜三天的时间处理了一例钻控事故,起出了17个断头。战士们跳进水泥浆池拌水泥,人工搅润滑剂时手臂被苛性碱烧成每个毛孔都出血,在外人看来是英雄壮举,但在钻探连却是家常便饭,履见不鲜。

值得一提的是八二年七连驻地山洪暴发,沟渠中间一棵老树使激流而下的洪水分成两股,一股直冲营区,一股冲向车间。为保营区安全,我们将人员、营具和账册等均撤出了住房,营区周边用旧钢轨和铁斗车等重物抛入沟中挡浪,但山洪激流将这些钢件像菜叶一样卷走,竹子园林也一片片地像切豆腐块一样移向下游,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将沟渠中的老树拔除,方能保护两侧营区和车间的安全。这时一个战士让战友用绳子扎在腰间,抱着一包炸药毅然下水潜游到大树下,点燃了导火索,又顺首绳子拉回到岸上。随着一声闷响,大树连根拔起,顺着激流而 下,车间和营区得以保全。试想一下,董存瑞、欧阳海这些先烈,平时不也是普通一兵吗。但关键时刻一跃而上,成为英雄,人人敬仰。这就是一个战士高尚的品质,关键时刻闪现出亮丽的光芒。最大的贡献莫过于501矿床的提交,在此不赘述。

二、铁打的营盘生活

当年我们建团的十二字方针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除了不折不扣地完成找、采、炼矿任务外,为适应未来战争的需要,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进行军事操练,包括队列训练、射击、打空中飞机、爆破坦克等,还要坚持每天不少于一个小时的政治、军事、时事学习,加上早出操、晚点名、班务会等活动。将生活节奏安排得紧张而有序。半夜紧急集合的哨声响起,全连三分钟全体武装出发,背上二、三十斤的武器、被褥和生活用品,徒步小拉练,天上下着雨雪,身上里外都是湿的,生起柴火烤一烤又入睡了。也有人赶快沿出发的道路去寻找陷入泥潭的鞋子,曾光脚板走完了全路程,途中没有一个掉队的,都有着战斗集体的观念,没有一个孬汉。《长津湖》中志愿军的英勇壮举就是我们当下的写照。也有一次半夜全连拉出去是为了周边矿场的抢险工作……

写到这里不能不说我们战友的情谊。行军路上,战友都互相关照,有人被子散了,脚扭了,班长和其他战士会毫不犹豫地抢过背上的枪支,让你处理一下散被后轻装赶队,不让一人掉下来;夜里睡觉,油毛毡在汗水里入睡,没有一个叫冤的;连长、指导员每夜挨个查铺查哨,给我们掖被子、蚊帐,赶走蚊帐外密密麻麻的蚊子。我们当战士那年年龄都小,但也都是抢着到200米高的山顶去站岗,白天还好说,夜里轮值站岗,孤身一人背着枪在高岭上,看到树木中不时闪现的磷火,时而听到竹子和树干的爆裂声,一阵大风掠过,堆积在炸药库外的空木箱隆隆地飞向山坡,说不害怕那是假话,轮到天气异常时,带班送岗的班、排长都陪着我们在山顶巡逻,一直到快交班时才下山去叫醒下班接岗的战士起床。几次下来我们的胆量就大了,几年后我到八连当钻探技术员,从溧水洪兰驻地到神山头,半夜一人翻山几公里去处理钻孔事故,途中经过两个坟场,没有了丝毫的胆怯。钢铁应该是这样锻打出来的,而当年多次在山顶陪伴我渡过那些时刻的班长,值得我永远珍惜,五十多年过去了,我们仍密切地联系着。

军队高强度的施工和训练,靠着当时每天0.45元的伙食费是显然不够的,怎么办,自力更生、自给自足。许世友司令员指示我们: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坚持将产品搞出来,并引导我们开荒种地。于是我们利用施工之余和夜晚在开采区的山顶种芝麻,在山坡荒地、坟地边上开荒种菜,早上提前挑水、施肥,晚上下班每人背一块石头到营区建猪圈、厕所、羊窝、蔬菜自给自足外,还能支援到市场。过年过节和星期日杀猪包饺子,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其乐融融,这与当年南泥湾的精神多么相似!

周边农村的基层党、政组织和村民开展“拥军爱民”活动,军民关系很是融洽,节日来部队慰问和联欢,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大妈大嫂来帮我们洗被褥和衣服,将我们真正当成了他们的亲人和子弟兵,使我们又感受到了家乡的温暖。真是毛主席讲的:“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另一位军队领导也肯定地评价:最能吃苦的是施工部队。工程兵,能吃苦,将来能打仗。

三、二次创业的征程。

随着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八四年五月我们依依不舍地集体脱下了军装,走上了半军半民用的征程,开始了用民营经济弥补军工不足的艰难道路。

走向市场对我们一直封闭的单位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无任何经验和优势可言,能否交出合格的答卷,是一下十分严峻的考验。我们依靠的是顽强的军人意志、靠摸索前行、不放过任何一个微小机遇的姿态,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工程勘察先行,触摸式电子开关和引进电子水处理设备生产线紧开局,内部招待所和修理厂也挂牌对外营业,从零开始敲开了一户户的大门,钻探延伸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也露出了头角……

86年夏天,电子工业厅的住宅楼墙基出现滑移,请求我们用Φ400的防滑桩处理。我们首次使用XU-300钻机和自制的干式旋挖钻头,自编钢筋笼和自拌混凝土,12天时间圆满完成此项目,并获取了2.6万元的劳务费,全大队上下欢呼雀跃,终于迈出了我们传统专业相关的桩基础施工的第一步。而在87年元月南京火花塞厂55万元钻孔灌注桩的正式施工却是奠定了该专业的发展道路。机关所有人员除值班员外全员轮流到现场参加施工,动员了三个建制分队作为主体施工队,硬是用地质勘探钻机土法上马,靠的是人力奋拼,在泥浆湖里摸爬滚打,顶着雨雪天气,首次完成了一个正规的工程项目。

再说了被称为平分大队地质经济半边天的爆破工程。89年的澳门国际机场开山工程是我队转型关键性的机遇,36位干部、战士与华兴公司挖运队伍一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海外异域的战场。在工程兵学院几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从无到有,由浅入深,不畏任何艰难和压力,三年时间创立了多项区域和国内外第一:如一次性爆破67吨炸药开采17万立方土石为港澳地区第一;边坡预裂爆破成型2.7万平米壁面为国内首创;单月爆、挖工作量18万方列港澳地区第一;名牌穿孔设备使用维护的完好程度被厂家评为南亚地区第一;两年完成爆破工程量256万米3,无安全等级事故为该行业罕见等等,圆满完成了该项目,为核工业争得了荣誉,为我队在该领域的拓展铺平了道路。时任核工业部部长蒋心雄高兴地称赞:“小小地质队打败了一个局”!

海外练兵国内开花,1993年我们正式挺进了浙江海盐核电秦山二期的开山爆破项目,与我国的核电建设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们带着几台风钻和一台经过大修的五十年代的推土机,背负着全队干部、职工的期望,用人工推拉的方式越过了滩涂,打响了开山爆破的第一炮。三年时间完成了410万方的工作量,而94和95年完成的工作量为国家人均定额的四倍。96年队伍转移到秦山核电三期项目时,我们已是六台清一色的世界一流的钻爆设备了。这个过程包含了多少可歌可泣的事迹,至今令我激动不已。这里仅介绍两件事:

刚进入现场、资金严重不足,大队没法筹资60万元启动资金,安排施工人员吃住、旧房修缮、仓库建立、主体材料筹集,所剩无几了。电厂的开工令下达后开始计时,大型钻爆设备无钱购买。在此关头,职工们派代表找到我说:经理,我们大家讨论过了,请你停发我们三个月的工资,用于购置设备和材料。这几句话使我激动不已,那时我们职工那家都不宽裕,停发三个月工资对职工家庭意味着什么,大家心里都清楚。但在艰难时刻大家帮我分忧,体谅到艰难,想到的是如何尽快开展施工,完成工程任务,这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我想只有我们曾经的军人集体会做到,有了这种精神,没有什么困难会折弯我们。时任大队长张承立赞扬道,当前保留部队光荣传统取最全面的当属秦山工地。核电联营公司也充分理解我们的困难,出面担保,以年息18%从银行贷款帮我们购置了设备,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半年后我们即偿还了银行的本息。

再说第二件事。夏天的施工工地草木全无,中午温度高达52℃,乳胶炸药卷抓在手上都变成了浆糊。为保证爆破效果,我要求调整作息时间,早上五点半钟出发,十点半钟装药完毕,十二点起爆。但第二天早上五点半钟饭堂里却空无一人,炊事员告诉我爆破队的人员四点半钟就出发去工地了。这就是我们的职工以集体主义的精神,以主人翁的姿态对待工程施工,成为了自觉的行为,大家白天打爆破孔、爆破、二次解小,晚上加班加点拌合炸药,准备第二天的爆破器材,轮到爆破实施时,全员出动,从经理、书记到炊事员、材料员一个不剩地到工地扛送炸药。我的印象是没有一人提过加班费问题。代表性的是我安排两个修理工半夜到工地修理钻机,并要给他们记加班工时,而他们回答我:谈什么加班,这些都是我们该做的事。好一个“自己该做的事”,当将个人完全融入到集体的事业中时,没有什么个人利益需多考虑的!包括一个炸药库保管员,孤独一人坚守在炸药库四年时间,中间仅回家一趟八天时间,无任何帐物不符和安全事故发生,也从未谈起过加班一事。1994年我们被评为浙江省支援重点工程“先进集体”,这个荣誉来之不易,也可以说是当之无愧,因为这是大家集体奉献和奋斗的结晶。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打赢了秦山核电二期开山工程这一仗,我队在核电建设行业里有了一定的声誉,以后我队陆续承接了秦山核电三期的正、负挖工程,连云港田湾核电开山工程,浙江三门核电正挖一标段开山工程,福清核电正挖及全部机组的负挖工程,湖南核电正挖工程、连云港核电七、八号机组正挖,三、四号机组负挖工程,连云港齐台咀开山工程,山东烟台核电、大连核电、福建漳州核电、广东阳江核电进山道路土石方工程和三、四号机组负挖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上级领导一直都关心着我们这支逐步成长发展的队伍,蒋心雄部长、张华祝部长和华东局马子良局长都亲临现场看望过我们,孙勤部长(后任董事长)还给我特别交待若遇到什么困难可以直接来找他解决。这些都成为了我们前进的动力。而各任大队领导一直在我们背后举全队之力支持我们的工作,并告诉我们,人家一个局干工程是一个公司去完成,而我们一个公司的项目是全队力量的投入。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们也是不断创出新成果,仅在秦山项目中,我们就荣获过国防科工委的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两项科技进步三等奖。

四、砥砺前行的未来

有一种说法:老一辈用三倍的牺牲立国,我们一辈用三倍的奋斗富国,当今一代用三倍的加班强国,先辈不跪,我辈岂能屈膝。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5000年绵绵不绝的传承结果,这就是炎黄子孙矗立于世界之林的不朽精神。建队五十周年纪念活动,看到展现各项成果的一张张图片,看到我们新一代的职工朝气蓬勃的演讲和表演,听到他们对未来的展望,也知道了他们在创业新征程上競競业业、加班加点、不断创新,心情十分激动,有许多方面是我们当年想不到也做不到的,理念比我们新,起点较我们高,规模比我们大,制度比我们规范,步伐比我们快。272的未来不会因为改制而迷失,在党的领导指引下,迈开更大的步,走出更新的路。因为我们丝毫不怀疑,不灭的军魂永在,一代代光荣传统的传承不断,明天会更加美好辉煌,为祖国作出更大的贡献,期盼着让我们再自豪一回:我们曾经是272的一代前人!

                                               2025年4月22日于南京


一等奖作品:《铀火永燃:核地质人的精神图谱——纪念江苏省核工业地质调查大队成立五十五周年》

第一党支部  杨敏

第一章:军旅铸魂(1970年代)当许世友将军的号令劈开1970年代的晨雾,四千名战士如红星坠落苏皖褶皱带的密林深处。地质锤是你们唯一的武器,而信仰是永不熄灭的铀火。我看见:溧水工地的军号声波,在花岗岩中激荡出铀脉,大别山的女测绘兵,用探矿仪刺破荒原的沉默,幕府山的爆破声里,水冶车间的铁流将月光锻造成共和国最初的铀锭。辐射剂量仪在腰间嘶鸣,你们却把胸膛贴紧大地滚烫的脉动,当《国家记忆》的镜头,扫过泛黄的相册——所有褪色的军装,突然迸发出铀矿石般的幽蓝光芒。

第二章:转型阵痛(1980-1990年代)1984年的春风里,军绿色悄然褪去,地质包压着市场的砝码,开启“多种经营,综合找矿”之路。南京桩基深处,正渗出带血的誓言——黄先义队长的伤腿陷在混凝土里,中层干部溃烂的脚掌,丈量出转型的年轮。转岗名册上,红指印如铀矿石般灼烫。当大亚湾的潮汐,裹挟着"第一炮"的轰鸣,爆破筒震落的何止是旧时代的礁石,更有军魂在硝烟里淬火重生。

第三章:核能丰碑(新时代)秦山的潮汐中,余洪福厂长的赞语落地生根:"不穿军装的解放军"从此在核岛基座刻下番号。看啊!这绵延的电力长城——田湾的晨曦吻过安全壳,福清的浪花在钢筋上结晶,红沿河的雪落进焊缝,昌江的星空下,γ射线与焊枪共舞,每座核电站的奠基石里,都凝固着军魂、匠心与创新的基因。安全壳的弧光中,白鹭正掠过冷却塔的雾霭。

第四章:薪火相传(传承与创新)番号在岁月里三次更迭,从戎装到工装,当最后一位老兵,将探矿锤交到勘测队员手中。花岗岩记得,铀矿脉记得。如今我们的地质包,装着北斗与量子,无人机群掠过苏皖褶皱带,γ能谱仪在云端写诗,而钻塔依然矗立,以核工业精神的姿势。

终章:永恒坐标以伽玛射线般的精准,我们校准新时代的坐标——每一寸红层勘探,都标记着"国家需要"的方位。每克矿石样本,都沉淀着奉献的纯度。看呐!从铀矿普查到资源勘查,从军转铁军到核地质担当,我们始终以共和国坐标系里的那个红点,作为永恒的起点。致敬二七二!从深山到核岛,我们永远行走在大地最炽热的脉搏上。

主办单位:江苏省核工业地质调查大队
邮编:210000
ICP备案号:苏ICP备060091600号

单位地址: 南京市雨花台区安德门大街11号
联系电话:025-83678326
公安机关备案号:32010202010110号